喜报!美事达再添新荣誉称号“功勋会长单位”
导语 尽管奶粉反垄断已逝去一年,但无论是进口奶粉、还是国产奶粉,诸多数据表明中国奶粉依然是全球最贵的。为何“反垄断调查”并未使得进口奶粉的售价降至全球市场价格正常水平?究竟是谁推高了奶粉价格?
是谁推高了进口奶粉价格?
中国奶粉荣膺“全球最贵”,这是一个奇葩现象。8月8日,《南方周末》援引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说,“近十年来中国市场有两种商品只涨不跌,一个是房子,另一个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奶粉)。”
尽管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落入奶粉企业囊中,且距离开出罚单时间已整整一年,但漂洋过海身价倍增的“洋奶粉”故事仍在延续。一罐德国高端奶粉零售价格仅15欧元(约123人民币),飞到中国后,一跃涨至290元。这是笔者本周海外购奶粉的一次亲身经历。然而,这并非孤立现象。
官方的研究样本也印证了这一事实,今年5月30日,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在食药总局发布会上表示,“许多国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在欧洲的价格大多是9-15欧元,也就是说不到130元人民币,其成本不过百元,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售价却高达两三百元,甚至达到470元。”无独有偶,一张网络流传的《世界奶粉价格对比图》显示,一罐900克奶粉最低的国家分别为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其价格均不足100元,最贵的中国则高达391元,次之为231元的韩国。
巨大的悬殊差距,业内将矛头齐声指向罪魁祸首——层层加码的经销商。因为刨除增值税、关税、运费成本外,剩下的钱合理解释就是经销商拿去了。然而,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我国进口奶粉68.12万吨,同比增加75.08%,进口平均价格为5,041美元/吨,同比上涨46%。
为何“反垄断调查”并未使得进口奶粉的售价降至全球市场正常价格水平?或者说,为何并未斩断经销商与奶企缔结的利益联盟体?其实,利益联盟体形成的根源说到底还在于供需失衡。三聚氰胺相当程度打击了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信心,从而助推了老百姓对国外奶粉青睐。庞大的需求量,却面临的是国外奶粉有限的供给,特别是部分国家限制奶粉出口数量。
此外,两种截然不同的销售模式,欧美国家奶粉均在药店销售,且有专门的药剂师为其提供服务。但中国从总代理到分销商再到店面销售,是依附利益链条上层层盘剥。门槛的高低、端点模式多与少,注定给反垄断调查设置重重障碍,这也是反垄断之后的效果大打折扣的根本原因。而超市销售奶粉需通过药店渠道进货,但中国的商超模式却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这种主动和被动的差距,无形之中也助推了价格。
而政策出台名目繁多,其背后仍在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缺乏足够信心。虽然组建奶粉国家对,用政府的信誉为企业背书重塑信用,但势必带来行业集中度提高,容易造成“懒人施政”嫌疑。
事实上,消费者未必对政府的信用买账,毕竟,国有控股的食品企业,其销量也未必见得就一定高,依赖政策也非企业突围的出路。一方面,大力气查处奶粉行业的价格垄断,另一方面却致力于提高行业集中度而使垄断更加容易,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且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否必然会确保奶粉更安全,缺乏论证。
兼并重组应当是市场行为,如果采取强制性手段则会涉嫌违法;如果采取行政补贴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用公共财政补贴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是否有违向纳税人负责的财政伦理?如何确保补贴资金的公平和效率?
其实,无论国产还是洋奶粉,是否安全?是否价格实惠?这才是消费者所买单的必然参考标的。只要提供安全放心、价格合理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会选择它。只要在公平竞技场上让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竞争,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强者。这其中或许将有我们自己的品牌。
今日推荐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