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信息详情 > 返回
内忧外患的中国乳业如何蜕变
2015-05-18 14:27:45 美事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到:
        今年年初,以河北、山东、内蒙古为代表的主要产奶省份均出现“卖奶难”而发生“倒奶”、“杀牛”现象。随后,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要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  
        “倒奶”、“杀牛”事件已过去近半年,但问题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彻底解决。继中国经济导报《善待奶农,奶业才能真正长大》报道后,近日,记者在对部分地方奶牛养殖场采访时发现,因鲜奶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亏损严重,不得已“倒奶”、“卖牛”的现象仍在持续,我国乳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 
     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乳业正经历一场“寒冬”。就国际而言,乳品整体供过于求;就国内而言,奶牛养殖仍处于转型调整阶段:奶价难回温,小规模养殖户继续退出市场,在规模化养殖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之前,若此现象持续不减,对国内乳业无疑会造成重创。  业内人士认为,乳业“过剩”与“危机”是在产业调整中出现的、是结构性、暂时性的。“把潜在的市场需求变为现实消费能力,中国乳业的发展才有不竭动力。”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奶农难更生,产业待规范  如果你看到某条废水沟里的水呈乳白色,不要认为是水出了问题,“现在,我们每天晚上要把4~5吨牛奶倒进废水沟。”陕西榆林蒙靖牧场养殖户闫喜利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奶不好卖,虽然奶贩子已狠压了价格,但有时还会好几天都不来收,牛奶新鲜度不好,只能忍痛倒掉。”  同样,山东滨州某养殖场养殖户李先生也无奈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现在,每天都是赔钱在卖奶,为了维持养殖场的运营,只能卖牛了。”  闫喜利与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为何在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后,奶农还会处于“苦不堪言”的窘地? 
      对此,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主要原因是目前乳品企业打包奶粉库存偏高。”  《通知》中明确要求,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积极收购,善待奶农,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少限收、少卖牛。  不过,闫喜利告诉记者,“之前我们养殖场和一些大型乳企合作,经营情况较好。但自去年10月合同到期后,这些乳企便不再续签合同。”  
       “在闹‘奶荒’的时候,这些大型乳企直接上门收奶,我们有多少他们收多少。”在谈及为什么不再与相关乳企签订有效合约时,李先生苦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有些乳企以各种理由拒收,比如会告知我们的鲜奶检测不合格。”  
        内蒙古相关部门调查显示,乳品企业在生鲜乳收购标准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生鲜乳过剩时,乳品加工企业常执行相对较高标准;当生鲜乳供应不足时,乳品企业间相互争抢奶源,此时检测标准相对降低。 
     针对奶农难以应对的“乳危机”,张志民则对记者坦言,限收、拒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有观点将造成此次乳业危机的原因归于奶粉的大量进口,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  
         张志民则认为,大量进口奶粉只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在他看来,整个乳制品产业生产脆弱、加工过剩、消费疲软,市场不成熟,消费推动产业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国内奶牛养殖行业提供的原料奶价格水平高于进口原料,企业基于成本考虑选择海外奶源;国内奶牛养殖行业中,有部分中小规模参与者抵御风险能力弱;下游乳制品加工环节处于强势地位,上游养殖环节处于被动境地,加工环节并未充分融合。 
      奶贱不如水,奶农盼回温  “2013年闹‘奶荒’的时候,我们的每公斤鲜奶能卖6元。”在李先生看来,其实每公斤鲜奶能卖4元就心满意足了。  但现在,奶贩子收李先生每公斤鲜奶价格仅为1.5元,闫喜利的养殖场每公斤鲜奶收购价也仅在1.5元~1.8元之间徘徊。这连成本价的一半还不到。
   自2013年下半年“奶荒”后,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很多养殖户发现商机,高价买入奶牛,转战奶牛养殖。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多方面原因致使鲜奶收购价狂跌不止。经历“危机”的中小乳企难以维系,收购养殖户鲜奶的乳企减少,养殖户为找出路只好将鲜奶低价卖给奶贩子。 
    由于乳企基本满足于从散养农户中收购鲜奶加工出售,“这种模式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乳企对奶农压价,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从生鲜乳的收购价格上看,‘乳业危机’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张志民告诉记者,山东省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今年第16周的牛奶价格连续3周持平,是近4年来同期最低水平。“不过,近期奶价开始出现筑底企稳的迹象,何时会出现回升,还需观察。”  
         在谈及对自己的养殖场未来道路有何规划时,李先生说道,“还是期待中国乳业能好起来,虽然一直在赔钱做,但做这行这么多年,把牛卖了去做别的还是不舍得。”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着“退出增加”或产量减少,生鲜乳价格有望结束下跌,但今年奶价总体上会低于去年平均水平。  库存积压重,价格难理性  面对现状,不仅奶农“发愁”,乳企同样在“求解”。原奶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国内奶粉生产利润快速由正转负,大多中小奶粉企业减产、停产,造成奶源出现相对过剩。  “迫于保护自控奶源以及地方政府要求的收奶压力,企业高价收购原奶。但由于市场销售不能实现同步,大部分原奶进行喷粉入库,占用几十亿资金。”宋亮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奶粉积压20万~30万吨,企业库存调剂供求功能已经失效。 
     由于进口的大包奶粉价格低廉,外加部分区域关税优惠,使得此前国内企业购买大量大包粉。但海关统计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共进口奶粉22.04万吨,同比减少47.61%。  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是由于乳企的积压,不少企业仍在消化去年库存,业界预测全年进口量将缩水。  需要注意的是,自4月1日起,欧盟牛奶配额制正式终结,国内乳企该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欧洲乳制品?多位专家表示,应采取“价格战”,紧跟“渠道升级”方向。  首先看价格,欧盟牛奶配额制的放开后,其价格仍有下降空间。因此有专家预测,未来整个国内乳制品价格都将逐步呈现下降态势。 
    其次,洋品牌之所以在国内“受捧”,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国外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但据了解,在奶源质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国内乳企已达国际水平。  虽然自去年以来,为吸引消费者,商家对奶制品不断进行促销让利,但仍难挽留消费热情。对于中国乳企而言,如何处理好供应饱和、价格回归理性等问题尤为重要。  “应建立奶粉临时储备,增强收奶积极性,提升养殖户信心,进一步遏制倒奶面扩大趋势,避免再次杀牛。”宋亮建议说,还要提升国内乳品各项生产指标,引导企业尽量使用原奶作为生产原料;通过技术标准,提升进口乳品准入门槛,保障优质乳品进入中国市场。 
   规模需适度,转型寻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未来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主体——中小规模养殖场,是目前“倒奶”的主体,占整体比例约七成。他们是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推动家庭牧场及合作社发展的中坚力量。  
      张志民也表示,“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场是中国奶业发展方向,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基础。”  他建议说,可遵循“整合存量、全程托管、规范运作、实现共赢”的发展方针,采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把中小牧场的牧草、饲料、加工、设备、原奶销售、资金等要素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中小牧场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收益无保障的“痼疾”。  
      此外,建立多元化乳品加工流通机制,是中国奶业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行大、中、小、微多元化乳品加工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张志民表示。  当前,我国中小养殖户承担市场风险较大,牛奶销售困难及货款难现象仍普遍存在,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在形成适度规模的道路上还存在一定阻碍。
   谷继承对记者说,若要发展和壮大中国奶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走现代奶业之路。“要平衡奶农和乳企利益,必须走一体化之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就我国养殖、加工和销售而言,可探索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实现利益联结。”  
       宋亮也表示,“应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畜牧养殖保险制度推行,降低养殖风险。” 
    针对未来中国畜牧业适度规模的发展,宋亮建议要减少散养和超大规模养殖,财政养殖规模补贴应适度。还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升级。
阅读:118
发布于:山东省济南市